尼尔森设计原则是人机交互学博士 Jakob Nielsen 于 1995 年发表的“十大可用性原则”。尼尔森博士分析了两百多个可用性问题而提炼出的十项通用型原则,它是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参考标准,值得每个交互设计 ...
尼尔森设计原则是人机交互学博士 Jakob Nielsen 于 1995 年发表的“十大可用性原则”。尼尔森博士分析了两百多个可用性问题而提炼出的十项通用型原则,它是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参考标准,值得每个交互设计师理解与思考。今天把尼尔森设计原则结合一些产品案例进行总结: 系统应该让用户时刻清楚当前发生了什么事情,也就是快速的让用户了解自己处于何种状态、对过去发生、当前目标、以及对未来去向有所了解,一般的方法是在合适的时间给用户适当的反馈,防止用户使用出现错误。 沟通是所有关系的基础,无论人还是设备。产品应该通过在合理时间内的适当反馈,向用户通知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当前的状态。
产品名称:抖音 体验说明:图一是抖音用户双击点赞后的反馈图,图二是抖音收藏成功后的提示图 解释说明:利用提示语、icon 图标等方式告知用户自己的操作“成功”;图三,手机信号出现问题加载失败的时候也会告知状态。告知的方式有很多,除了图中的图标、文字等,还有声音、震动、动效等方式。 软件系统应该使用用户熟悉的语言、文字、语句,或者其他用户熟悉的概念,而非系统语言。软件中的信息应该尽量贴近真实世界,让信息更自然,逻辑上也更容易被用户理解。 产品名称:豆瓣 FM 解释说明:音乐唱片切换播放的交互行为虚拟现实场景中翻唱片。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作为设计元素进行隐喻,很大程度上降低用户学习成本同时激发用户的使用兴趣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要轻易自主创作手势交互,表现形式也最好借鉴现实生活的图形符号,以免增加用户认知和学习成本。 用户常常会误触到某些功能,我们应该让用户可以方便的退出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应该把“紧急出口”按钮做的明显一点,而且不要在退出时弹出额外的对话框。很多用户发送一条消息、总会有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对的地方,这个叫做临界效应;所以最好支持撤销/重做功能。 产品名称:微信 解释说明:用户可控性原则需要用户在操作过程可以自由的导航和退出、对于不可逆转的操作可以有提示,需要用户二次确认。如图一用户可以自由导航,进入内页后返回按钮或者右滑手势可以返回;同时图二,点击“看看”按钮,再次点击可以进行取消收藏;图三中,对于用户的误操作或者说是不可逆转的行为,有弹出框提示。 对于用户来说,同样的文字、状态、按钮,都应该触发相同的事情,遵从通用的平台惯例;也就是,同 一用语、功能、操作保持一致。 产品名称:微信阅读 解释说明:一致性原则在视觉、结构、行为交互、反馈层面都有所体现,微信阅读的交互行为在期刊和书籍阅读上做了区分。所有的书籍采用左右滑动翻页;期刊才有上下滚动方式翻页。同时视觉上统一品牌色,文章的字体排版也一致,便于用户识别。这就是为什么 UED 部门都要有自己的交互规范与视觉规范要遵守的原因。 |